闪电策略
特朗普又拿关税大棒吓唬,想要中国在稀土上让步。
本期话题:特朗普近日小动作不断,一边威胁中国要加征200%的关税,一边又放风想在年内访华,甚至公开要邀请韩国李在明“共乘一架飞机访华”,理由是这样可以“节约能源、保护臭氧层”,那么他到底在谋划着什么呢?
就在近日,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有点“精神分裂”,先是公开对华发出警告,称中国必须要向美国提供足够的稀土,不然的话,美国将会对其施加200%的高额关税。而中国外交部对此的汇总,总结下来就一句话,中国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不变。换句话说就是,中方不接受美国的威胁。
特朗普邀请李在明一起访华,可以不是玩笑话。
然而就在第2天,特朗普在白宫会见韩国总统李在明时,话锋一转表示中美关系是那多么的重要闪电策略,美国会与中国相处得非常好闪电策略,并且还邀请李在明共同一架专机去北京,而李在明回答得很干脆:“我愿意跟你一起去”。但时间肯定不是九三阅兵期间,倒是10月底的亚太经合组织第3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有可能促成中美韩三方会晤。
可以说在不到48小时里,特朗普对华的嘴脸时变了又变,看上去就像是个矛盾体,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?深究中美在贸易战上的过招,就不难发现,特朗普之所以这样,不外乎4个原因。
稀土是美国国防工业的“隐形血液”。
第一,特朗普的200%关税威胁,本质上是一种谈判手段,美国在稀土问题上高度依赖中国,这是客观事实,所以特朗普把稀土作为施压点,但这种极限施压的效果有限,其实类似的手法,他在2018年贸易战时就用过,当时也是动辄加征百分之百以上的关税,但最后依然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。
第二,他释放访华信号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,现在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,但结构性问题仍然很严重,通胀没有完全压下去,农产品价格高企,能源市场波动频繁。特朗普需要给国内交出一份答卷,而和中国达成协议,是最有效的“政绩”。
第三,特朗普本人是典型的商人思维,他善于制造紧张闪电策略,然后再通过缓和来获取利益,先威胁要加征200%的高额关税,再提出要访华计划,摆出一种“我可以解决问题”的姿态。这样既能彰显他所谓的“强硬”,也能为未来的和谈留下台阶。说白了,这是一种“以战促谈”的手段。
第四,中美之间确实存在利益交织的现实,完全对抗只会两败俱伤。特朗普虽然嘴上说得很狠,但他清楚美国不可能跟中国彻底脱钩,所以他在对华释放矛盾信息的背后,其实是想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。
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,中国也在加强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合作。
面对特朗普这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美国总统,中国该如何应对呢?答案就是6个字:保持战略定力。中方的态度很明确,那就是中国并不害怕关税战,过去几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,数据显示,即便在关税压力最大的时期,中国对外出口依然保持稳定,并且通过加强与东盟、非洲、拉美等地区的贸易合作,分散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今年上半年,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了 14.3%,部分抵消了对美出口的下降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在稀土问题上,已经出台了新的《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办法》,对稀土产业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,并要求企业跟踪产品流向。这就意味着美国想绕开监管获取稀土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可以说中方的态度很明确,稀土是战略资源,既不会轻易外流,也不会成为别人牵制中国的工具。
至于特朗普年内是否真的访华,现在还是未知数。从外交部的回应来看,中方始终保持开放态度,但同时强调“相向而行”。换句话说,中国欢迎对话,但不接受不平等的谈判。如果特朗普带着诚意来,中美关系确实可能迎来一段缓和期,如果只是为了国内政治表演,访华也不会有实际成果。
对于特朗普想要访华的计划,外交部说的很清楚。
未来如果特朗普真的访华,中美关系大概率会出现3个走向,一是,特朗普访华后达成有限协议:双方在稀土和农产品上达成临时供给协议,并约定建立联合审查机制,后果是市场短期稳定,双方继续在技术与地缘议题上较量。二是,谈判受挫,双方互相升级制裁:后果是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,企业面临成本上行,经济增长受损。三是,特朗普访华带来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协议,包括投资互保与技术交流的部分条款:这种结果最难,但一旦成型,会把竞争变成可管理的竞争,对全球经济有利,实际走向取决于双方的博弈力度与底线设定。
最后总结一句,特朗普这套“以战促谈”的操作手法,其实是老套路,他通过极限施压制造紧张,再通过谈判来收获成果,但这一次和过去不同,中国已经拥有更强的产业链自主能力,也拥有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,美国的施压效果会越来越弱,对于中美关系而言,未来最重要的还是双方能否建立起新的平衡机制。
正如中国古语所说:“和而不同,和而不流。”大国关系注定充满竞争与摩擦,但如果能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方式,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好,关注小彻,我们下期再见。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