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多战友都不在了,有些记忆已经模糊,我就记着晚上去炸的日本人碉堡。”98岁高龄的吴清玉默默地看着胸前的荣誉章,沉思一会后,他语气坚定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:“打仗的时候越不怕死就越不会死。”
\n\n吴清玉在讲述抗日的经历。摄影/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金牛速配
\n1927年,吴清玉出生在海南澄迈县第一区仁厚乡(今仁兴镇)美厚村,在他13岁时,日本人从三亚榆林、东方十所、海口天尾港等多个港口登陆,侵占琼州。为了将海南岛变成其在太平洋战争中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”,日军封锁了出海口,整个海南岛与大陆的联系几乎隔绝,成为孤岛。
\n为了抵抗侵华日军,一支既无援兵、又少弹药的队伍,带领海南人民奋起反抗,这支队伍就是琼崖纵队。琼崖纵队主要领导人之一吴克之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当时我们的队伍装备很差金牛速配,但是指战员们都有誓与日军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,具有任何艰难困苦都吓不倒的精神,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。”
\n吴清玉的荣誉章。摄影/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
\n1942年,5万日军进入海南进行“蚕食”和“扫荡”,目睹了日本人暴行后,15岁的吴清玉在同年6月参加了革命队伍。
\n“当时我被安排到琼崖纵队三总队二团,一直在前线当爆破手。我记得打日本人碉堡时要晚上八九点到12点钟再去,要是白天去就回不来了。我们把七八斤重的小炸药包放在碉堡旁边,人跑到安全位置时,再按开关。”吴清玉说,年纪大了,很多记忆已经模糊,但是对于炸碉堡的事情他一直记着。
\n吴清玉一直随部队活动在六芹山地区,还参与创建了六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工作。1943年春金牛速配,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机关从琼文地区西迁进入六芹山根据地后,吴清玉随部挺进澄三区南凿肚,配合在琼山县西地区行动的第一支队3大队开展反“蚕食”、反“扫荡”斗争。
\n吴清玉在1944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次年春随部队进入白沙阜龙乡,粉碎日军的多次进犯,基本将牙利、光雅、可任、和盛、那雅一带的敌人打垮,在五指山的外围地区牢固地站稳脚跟,为我军开辟五指山中心根据地打下牢固的基础。
\n在10余年的战斗生涯中,吴清玉先后参加了安定岭口、安定黄竹、琼海新市炮楼、琼海大路、琼海大坡山本领、琼海博鳌、琼海潭门、万宁礼纪炮楼、文昌会文等大小规模战斗七十余次,立功受奖,因多次负伤被评定为伤残军人。
\n吴清玉曾被授予“人民功臣”称号。摄影/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
\n老人的儿子吴淑波说,父亲吴清玉腿上现在还残留着花生米大小的弹片,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会隐隐作痛。几年前,老人生病后身体不太好,耳朵也有失聪的迹象。“他很低调,从来不和我们说以前打仗、立功的事情,也是近几年经常有人上门来看我父亲,我们才知道我父亲是战斗英雄。也是这几年才断断续续听他讲过一些打仗的事情。”吴淑波说,他们一家都为父亲感到骄傲。海南解放后,脱下军装的吴清玉一直在司法机关工作,辗转海南多个城市任职。
\n吴清玉告诉上游新闻,他现在经常会想起曾经的战友。“枪口无情,那时候死了好多人,我的营长就被特务杀掉了。营长在前面指挥,特务从后面杀了他。他是琼海人,和我关系很好,吃喝都在一起。我的团长是在岭口和琼海交界处牺牲的,就埋在了那里。好多牺牲的战友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,或者从哪里来的。”吴清玉说,他的母亲是一直到解放后才知道他还活着。
\n“当时在打仗,我要打仗,怎么可能回家。”当问到只有15岁就上了战场,看到敌人的枪炮和牺牲的战友会不会害怕时,吴清玉眼神坚定地说:“打仗没有害怕,越不怕越不会死。”
\n采访结束时,老人穿着军装站在门口,胸前的荣誉章虽然已经褪色,却见证了老人熠熠生辉的一生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