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朋友牛股动力,大家好。
从8月31日开始,天津就要举办今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,近日,我也一直在就此次事件发表评论。
从我个人角度而言,我认为印度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需要特别关注,原因很简单,目前印度和美国的关系正在恶化,而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却正趋于缓和,且战略上也在大幅接近。
在此背景下,西方国家普遍认为,由于特朗普的错误,美国的错误,导致中国、俄罗斯和印度都被推向了上海合作组织。
老实说,我认为这种评论都是肤浅的,因为俄罗斯、印度和中国一样,都是金砖成员国,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,从某种程度来说,它们的立场从未发生改变。
坦率地说,上合组织近年来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多质的变化。从最初针对三股势力,到后来成为一个准军事同盟,以及一度想成为一个经济联盟,再到目前无论是成员国还是观察员国,其实都是与中国关系微妙的国家。
这样一个国家集合体,如今面临着俄罗斯与美国关系缓和,印度和美国关系策略性、阶段性交恶,且再次回归上海合作组织。所以,这次在天津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可能格外值得关注。
通过8月31日的报道,大家可能都已经知道了,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抵达天津,随行的有三位副总理和十位部长,显示出中俄两国将在天津乃至北京展开一系列包含经贸、军事在内的合作。这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中俄至少在经贸战略上牢不可破的关系。
与此同时,印度总理莫迪也在8月31日中午接到了中国高层在天津的一场宴会邀请。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双方的具体会谈内容,但我相信,随着9月1日一整天上合组织峰会的进行,将会有更多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信息被透露出来。想要了解更多分析的朋友,可以密切关注我的视频。
目前可以确认的是,在出发前往天津之前,莫迪与泽连斯基通了一次电话。期间,泽连斯基向莫迪做了很多抱怨,包括美俄峰会后俄乌会晤的不确定性,以及俄罗斯在刚过去的周三对基辅进行了无人机袭击等等,希望莫迪能够利用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的机会,联合各国领导人对普京施压。
对此,我认为泽连斯基可能有些过于乐观,因为一旦普京到了天津,不仅压力不会增加,反而各国客观和主观上对俄罗斯压力都很可能会降低。
当然牛股动力,印度可能是个例外,因为它之所以愿意在出发前和乌克兰领导人通话,其实就是想保持平衡。而这种平衡,无论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印度不结盟战略,还是2018年之后印度被美国纳入“印太战略”框架,其实始终未变。
不可否认,这次莫迪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决定,客观上是由于美国对印度的贸易战,但主观上,其实还是因为印度一直试图在美国和东方之间保持平衡,这就是莫迪之所以做出此次出访决定的本源。
近期,俄罗斯与美国关系的缓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我的观点很明确,即俄美关系的缓和和战略接近,是先于或至少平行于乌克兰战争的结束而发生的。
换句话说,它并不以乌克兰战争的结束为前提,到了一定程度,我们就可以看到,普京、特朗普,亦或是两个人一起宣布俄乌战争将由双方自行解决,美国正好借此机会金蝉脱壳,俄美则继续推进战略缓和的进程。因此,这两个过程届时将各自展开。
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再次审视这次上海合作组织峰会,其实就很有意思了。
我还要强调一点,不管现在印度、俄罗斯与美国是交恶还是缓和,在认知的深层结构上,它们其实都希望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搞好关系,且这种关系是战略性的改善、接近和融合。
老实说,无论是俄罗斯对自己的自我认同,还是冷战后的战略心路历程,或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,虽然表面上俄罗斯表示乌克兰问题是因为自身的历史文化情结,但其实本质都是俄罗斯对西方因爱不成而生恨。
印度亦是如此,所以无论是印度与美国暂时的交恶,还是俄罗斯与美国战略性的接近,其本质是相同的,两国在心理上对西方的认同、战略接近以及试图融入西方,实际上远超过它们与中国之间的心理距离。
或许我的这一观点会受到许多人的质疑,但从思考和逻辑推演上,我们可以一起展开讨论。
当然,在战术、策略上,我们和印度、俄罗斯的关系将继续保持在相当不错的水平,尤其是与俄罗斯的关系。
中俄关系是冷战结束后的结构性使然,所以尽管俄罗斯希望融入西方的初心和印度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中俄关系在冷战之后的结构生成上,显然远远超过中印关系,这是因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处境导致中俄产生了共同的战略利益,以及共同的战略行为。
因此,在这个角度来说,我也同意许多人的看法,即中俄关系至少在阶段性、策略性层面是不可撼动的。
更何况至少最近美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接近,并不会影响中俄关系,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结束后,普京9月2日就要到北京与中国高层展开有关中俄关系的全方位会谈的原因。
上文提到了,普京这次带了三位副总理和十位部长,他们显然是有关经济、贸易、科技,尤其是高科技领域,以及军事合作的俄罗斯高官。因此,在这个层面上,美俄关系战略的变动不会动摇中俄关系的基础。
但有一点要注意,那就是战略往往早于战争很多年发生,因此,我们的战略视野必须先于战争。当然,这个所谓的“战争”也不一定就是军事战争,所以我们需要在一些事情还只是表层时,就要提前做好预判。
印度的情况亦是如此,所以我认为这次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非常值得关注。
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峰会,也不是如一些人所认为的,是一个抗美阵营的形成,这还为时尚早,它更多地是一个重塑过程。
既然是一个重塑的过程,就表明有几股力量主动或被动地推动着形势朝这个方向发展,比如,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抗衡;也有主观和客观力量在进行重新的整合,例如俄罗斯、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是一正一负。同时,中国自身的外交战略定位和国家定位也需要考虑。
因此,我认为目前上海合作组织仍然像泥球一样,处在重塑的过程当中。
那么,这种重塑将会走向何方?
我们从实然和应然两个维度进行分析。实然层面,这客观上对我们进行战略判断和提前部署有利。
至于应然层面牛股动力,如果我们能以战略的通透性,尤其是结合哲学层面的思考,乃至对国际格局形成过程施加影响,甚至采取战略干预,那么对世界未来的整体进程至少是有益的。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